区域城市更新的成功实践 华建集团上海院设计的GATE M 西岸梦中心正式开放welcome-球速体育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11-04 15:55:26    浏览:

[返回]

  球速体育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滨水地带正迎来全新蜕变。备受瞩目的GATE M 西岸梦中心作为一座融合商业、文化与旅游的综合目的地,已全面竣工,于近日正式开放。

  该项目于2014年启动,并历经2021年的区域城市空间总体统筹协调及开发需求调整,后续由西岸集团和华之门资本联合开发。华建集团600629)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上海院”)作为主体设计单位,全程参与本项目的设计与更新,通过对场地现有建筑及保留建筑进行改造及续建,从城市尺度打通公共流线、滨江视线通廊、拓展文化地标的入口广场,单体层面优化建筑平面布局形态等,助力区域城市更新转型。

  历经十年沉浮,让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昔日亚洲最大水泥厂摇身一变,成为了充满活力与艺术气息的文化综合类街区「GATE M西岸梦中心」。

  梦中心B地块项目位于徐汇滨江的南段,北依油罐艺术中心,南接徐汇滨江公共客运码头,西靠龙腾大道,东面则紧贴黄浦江。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包括1.4万平方米的历史文化保留建筑。项目由地上12栋建筑单体组成,其中有5栋历史工业建筑物。本项目是全国城市区域更新的重点项目之一,更是被列入上海重大文旅投资消费 “双千亿” 的名单之中。作为黄浦段45公里公共空间内唯一沿江商业,包含了上海目前唯一滨水专业表演艺术空间西岸大剧院,文化商业、艺术剧场、户外街区、滨江体验等多功能业态,体现了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城市生活。

  徐汇滨江地区经历了区域城市更新,从原有工业区华丽转身,形成了“一港一谷一城一场一湾一心”六大产业组团。其中,西岸传媒港作为重要的先导项目,由九个地块组成,实现了地下地上的互联互通,吸引了央视华东总部、腾讯华东总部等众多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文化传媒的巨头聚集地。紧邻的西岸梦中心(B地块)是西岸文化商业的旗舰项目,以文化功能为核心驱动力,激活核心商务区,不仅提升了徐汇滨江的城市品质,也推动了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体更新策略以“城市渗透融合”为核心,通过三纵三横的空间架构将传媒港、梦中心B地块、滨江景观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南北向中央轴线串联重要建筑,如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西岸大剧院、梦工场、筒仓等,并辐射至滨江岸线。

  整个地块以梦工场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共同串联构成活力街区。纵横轴线交汇处设置公共广场,依托剧院组团、演艺中心,成为大型聚会、庆典、展演、集市的场所。

  引入“第二地面”概念,通过地块内一系列二层平台、架空走廊、露台等步行系统串连整个街区,形成完整的公共交通体系。三座横跨龙腾大道的东西向人行天桥将传媒港的九宫格二层平台系统与梦中心B地块的二层平台无缝连接。作为街区式文化商业综合体,整体改造方案结合上海“里弄”的传统概念,营造立体开放的城市空间,提高场地渗透性、滨水可达性的同时更是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便捷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原上海水泥厂旧址规划保留的5栋建筑,分别是石灰石预均化库、煤湿矿渣库、两栋散装水泥库(筒仓)、船坞,分别坐落在场地最北侧、中部、滨江和南侧,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新建及改建建筑尊重原有水泥厂建筑的历史空间以及建筑的体量关系,存续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工业建筑风格。新置入的南北主轴线与公共广场重新串联起保留建筑与新建建筑,成为上海滨江工业历史的代表,也为梦中心赋予了工业文化复兴的历史记忆。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充分评估点状分布的保留建筑与新建建筑群体之间的场地关系、经济性以及可行性。针对现状保留的1号楼穹顶、2号楼梦工场及3、4号楼筒仓范围进行地下空间退让处理。东西向的2号楼(梦工场)横亘于场地中部,自然地将场地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为了能够统筹好两个区域的车行交通,设计考虑在现状保留的2号楼地下布置两条车行联通道,构建顺畅的车行环线。

  同时从区域城市地下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同步考虑B地块与西岸传媒港地下空间跨龙腾大道进行连通的未来发展可能性,从而实现与传媒港地上、地下的全方位融合。

  在龙腾大道的一侧设置了宽度达10米的公共绿化带,在黄浦江的一侧则是河道蓝线和一级、二级防汛墙。从致力于淡化地块实体红线的视角出发,巧妙地借助景观绿带,对区域城市公共空间与地块之间的边界进行了弱化处理,竖向高差进行巧妙衔接。在统筹规划时,充分考虑了与用地红线之外的油罐公园、道路公共绿化、滨江岸线、客运码头等周边场地的实际情况,突破单一用地红线所带来的限制。

  靠近黄浦江一侧,对防汛墙的处理方式大致归为两类:1. 场地平面向蓝线延伸,并设置活动式防汛闸板 2. 结合防汛墙高差形成跌落式景观场地。

  利用不同的手法丰富场地的同时,也模糊了城市与自然的边界,让城市、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得以拉近,打造立体化的户外公共空间,让市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滨水自然活力。

  单体改造策略注重体量、平面和立面的统一。对原有建筑单体及地下室进行梳理、分级,识别现状缺陷。如建筑立面封闭、平面多异形空间、滨江视线受阻等均成为地块痛点。针对改造过程中规范更新问题,设计以尊重现状、兼顾可行性为原则,在重点建筑改造中应用新规落实方案设计。除重点改造单体外,对其余建筑单体的结构做最大化保留,立面统一风格,平面布局优化。取消不必要的竖向交通,拆除部分室内分割墙,增加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和适变性。

  历史建筑的传承并不拘泥于静态的保护,更多的是结合当下社会发展为其注入新功能、新活力。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是传承城市工业史,认知主体是人,需加强公众参与,用功能置换改造更新工业遗产,让市民以新视角阅读历史建筑,促进城市活力再生。

  穹顶艺术中心,原水泥厂石灰石预均化库,通过内部加建、外立面改造,置入全新的以演艺、展览为主的新建筑功能。保留主体巨型尺度的穹顶大空间,以中央展演空间为核心,环绕布置二层服务功能,通过环形走道加以联通。为最大化保留穹顶原钢结构的历史风貌,内部新建服务空间支撑钢结构与保留结构相互独立,并用透明的聚碳酸酯板替代原金属屋面,减轻保留结构的荷载的同时,为穹顶营造了可调节的自然采光环境。

  梦工场,原水泥厂煤湿矿渣库,是保留工业建筑体量最大的一栋。现状主要由混凝土框架和钢桁架屋顶组成,建筑东西向布局,东面临江距离仅18米,是黄浦江两岸离江面最近单体。原建筑内部为单一大空间,外墙为封闭的砌体墙。本次功能更新为大型滨水文化集市空间,建筑内部置入四层钢结构新建体量,整体流线围绕中部中庭展开。单体南侧的原物料传送带得到保留并加固改造为集交通、展示、休闲为一体的3D走廊。

  船坞,原成品码头库,为一单层开放厂房,建筑平面为矩形,临黄浦江而建,2/3位于河道蓝线范围内。钢筋混凝土排架柱支撑10榀钢屋架,屋面板为大型钢筋混凝土板。此次更新提升过程中,保留原船坞的历史结构,拆除原围护结构,用玻璃幕墙及铝板对顶部空间进行必要的围合,近人尺度完全开放,以一个多功能的水岸秀场再次呈现于滨江步道边。

  筒仓,原上海水泥厂水泥库,由两排三列行列式布置的6个群仓组成。筒仓壁之间采用外圆相切的连接方式,由钢筋混凝土柱支承。是整个项目的制高点。本次改造过程中,在保留原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拆除非结构性的底部的操作平台及顶部附属库房,加强底部架空层和屋面的通透性,并在筒仓内部预留攀岩等极限运动相关条件。

  西岸大剧院在本次更新过程中,根据运营管理方上海大剧院的需求,对入口大厅及后场区域进行空间拓展,最大化改善原方案入口大厅和后勤配套不满足的缺陷。

  调整后的剧院外轮廓,各边呈内凹的弧形,与圆形的穹顶艺术中心交相呼应,米黄色的形体犹如一块原水泥厂遗留的石灰岩,通过表面的雕琢与周边环境互动。

  西岸大剧院包含一个约1600座的主剧场和一个200座的小剧场,是目前上海唯一滨水的专业表演艺术空间,拥有国际顶尖资源,将展示世界一流的专业音乐剧。整个建筑除重点单体外,对其余文化商业建筑单体的结构做最大化保留,统一立面风格,提升平面效率,平衡总体面积。提升沿街、沿江的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满足各种业态的入驻,提高使用空间的适变性。

  以9号楼单体为例,在平面更新中,将二层平台以上的体量规整为模块化的方盒子,拆除部分室内分割墙,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集中垂直交通及辅助空间,结合新业态及消防疏散,对散落在室内的楼电梯、卫生间、机电管井等尽可能合并。通过室外楼梯、扶梯的设置提高二层平台可达性。三层的方盒子模块之间通过增加钢平台、外挂钢梯系统等方式解决各小体量空间的疏散问题,进一步减少了室内封闭楼梯的设置,为室内空间充分争取了沿江的通透视野。

  北侧的穹顶艺术中心、西岸大剧院、中部的梦工场、南侧的筒仓等工业遗存和重点文化建筑作为本项目的标志性节点,通过体量、色彩、立面材质等手段强化重点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底图关系,平衡项目的整体标志性与各功能片区可识别性的关系。

  北侧的穹顶艺术中心采用聚碳酸酯板屋顶、玻璃幕墙和GRC水泥板立面;西岸大剧院采用大面积米黄色GRC水泥板配以局部极富雕刻感的玻璃幕墙;梦工场以南北向混凝土原色结构框架、钢屋架为主体元素,混凝土结构框架内镶嵌大玻璃幕墙,南侧传送带配以醒目的活力橙幕墙;保留筒仓以混凝土原色呈现,将工业构筑物的粗犷与现代幕墙幕墙的细腻进行极致对比。

  位于重点建筑之间的其他文化街区建筑,立面材料选用石材、阳极氧化铝板、格构砖、张拉网、陶板、涂料等材料,以白色、浅灰色搭配暖色调,在尺度、色调上映衬文化地标,呼应场地工业元素的记忆,体现滨水城市客厅的温暖活力。

  作为徐汇滨江腹心的梦中心,弥合南北文化长廊,以浦江水岸为源、工业遗存为轴,定位为全球滨水文旅商业。在城市更新中注重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满足多维度综合性城市发展策略。时代变迁带不走工业记忆,这里已成为上海滨江工业历史的代表,也为梦中心赋予了工业文化复兴的历史角色。

  每一步有新发现,每处转角藏惊喜。从艺术展厅到生活市集,从历史建筑到现代文化空间,这里的探索重新定义城市生活。城市不断进化,我们见证建筑迭代与集群在城市更新中的力量。

  我们相信,城市更新是建筑重生,更是生活焕新。让我们一起步入活力街区西岸Gate M梦中心,感受城市更新的无限可能!

  建筑设计:王骁丁、张领东、郭志成、徐心瑜、徐浩健、郭力铭、周含笑、张正伟、汪帅、陈悦、盛坚、余天翔

  暖通设计: 朱南军、李晓菲、顾思源、邓肯、时浩、高维天、朱喆、朱学锦、何焰、沈彬彬

  电气设计:陆振华、汪海良、马立果、俞正清、顾丹丹、谢元俊、俞梦悦、邓星梅

搜索